过去,电石废渣、粉煤灰、有色金属冶炼弃渣……一度给我市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,处理这个问题也让政府和企业费尽心机。
如今,我市构建起循环经济产业链,将这些“废物”变废为宝,作为生产原料进入金泥集团干法二厂日产2500吨熟料
水泥生产线,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,而且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。代玉成就是这条水泥生产线上的具体实施者和管理者,他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,创造着“变废为宝”的奇迹。一
2009年3月,金泥集团干法二厂日产25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即将建成投产。作为该集团发展战略中的标志性工程,在生产设备的安装、调试工作的关键阶段,必须要有一个熟悉干法水泥生产的负责人来完成。
这时,时任干法一厂厂长的代玉成成为最佳人选临危受命,调往干法二厂任厂长,负责全面工作。面对市场水泥紧缺、安装调试和试生产时间紧、任务重等诸多困难,代玉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,但他迎难而上,接受组织安排,挑起了这副重担。
烦杂细碎的技术难题、寒气袭人的阴雨天气,安装调试一开始,代玉成就遇到了重重难题。他急得吃不下饭,睡不着觉,时时捏着把汗。
由于设备工艺复杂程度,在金昌水泥行业建设中从未遇到过,在施工的日日夜夜里,代玉成不敢有丝毫的懈怠,大部分时间吃住在厂里,没有双休日、节假日,在现场指导作业,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分别对生料、窑和
水泥磨设备进行系统调试。
在单机和系统联动试车期间,只要有一台设备具备试车条件,不论白天还是深夜,代玉成就立即带领人员试机。每台设备从现场开停到中控开停反复测试,别的技术人员可以轮流休息,而代玉成一直坚守在现场。多少个深夜,别人都已经熟睡,而他还在反复琢磨着各种技改方案。
经过短短两个月的安装调试,窑系统于2009年4月28日一次性试生产成功。同年8月11日水泥磨试生产成功并产出合格水泥,并连续三个月完成熟料任务达产达标,实现了企业历史性的跨越发展。
2009年,干法二厂生产水泥24.9万吨,累计消耗固体废弃物23万吨;今年1至8月,已生产水泥66.58万吨,累计消耗固体废弃物39.87万吨。二
设备安装调试好了,为了使设备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,代玉成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干法水泥生产经验,对全线生产设备和工艺又进行了全方位、多角度、大范围的技术革新。
代玉成带领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探索试验,完成了生料磨均化库工艺技改、
回转窑预热器系统改造等60多项工艺和设备技改项目,有效解决了生料均化效率低、窑系统煅烧不稳定、产质量波动较大的问题,年节约电费160多万元。
生料制备工序中掺加电石渣外,在整个水泥生产中大量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,使电厂干排粉煤灰实现了在生料磨系统和水泥磨系统的大量双掺,湿排粉煤灰,炉渣、脱硫石膏等固体废弃物均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无害化利用。
通过技改项目的实施,废气、工业粉尘实现了达标排放,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“三赢”。据统计,截至8月底,生料中粉煤灰用量达到8%,镍渣达2%,32.5等级水泥中粉煤灰用量达到25%,42.5等级水泥中粉煤灰用量达到18%,固体废弃物综合掺量达40%左右。
领导着这样一个现代化的企业,熟悉代玉成的人却笑称他是“抠门厂长”。原来在干法二厂,有这样一条规定:职工在领用材料上必须先修后领,能修复的物品不领,工具性物品不能随意领,大宗物品要先申请后领。代玉成说,节能降耗应该体现在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上,推行这种做法后,厂里每月可节省直接费用2万多元。
不仅如此,代玉成还在一些不起眼的边角料、废弃料上打起了主意,这些废弃料经过代玉成的手,都变成了宝贝。他用废旧料做下料斗子防护衬,利用边角料制作模型等,仅这一项每年可节约数十万元资金。三
代玉成常说,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,核心是释放人的潜能,而激发人的潜能就是通过绩效管理。
现在,走进干法二厂,看不到靠墙站着闲聊、趴在桌子上看杂志的职工,这源于代玉成推广的绩效考核管理法,这个办法,激发了职工的活力,人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争做首席职工、技能岗位能手。
上任伊始,代玉成结合企业实际,在管理实践中推行了《干法二厂技能岗位和争当首席职工实行办法》、《金泥干法二厂职工绩效考核》。该办法把职工工资同产品产量质量、技术经济指标、成本费用和安全生产有机结合起来,增进了激励和约束机制,完善了分配制度,创造了显著的管理效益。
经过一年的发展,代玉成还结合工作实际和企业变化的特点,先后制定和完善了《生产经营管理细则》、《安全生产基本纲要》等企业管理制度、技术规范,建立起了一套规范化、系统化、科学化的企业管理体系。
付出总有回报,多年来,代玉成先后多次被金泥干法厂评为先进工作者,被金泥集团授予公司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。2008年被命名为金昌市第四批拔尖人才,2009年被金泥集团授予十周年劳动模范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