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聚焦2009年政协会议关键词之四
新华社信息北京3月4日电(记者杨晓君 张小林)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两会前密集出台,以此为标志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迈开步伐。参加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委员们认为,产业振兴利在当前,意在长远,要抓住时机,在应对危机中调整变化,在调整变化中实现升级。
——危机带来调整契机
国家一直在出台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,但这种调整更多地表现为政策主导,企业的积极性不高。当前,在金融危机下的冲击下,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,使得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更加紧迫,也在客观上给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文彪认为,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充分暴露。一些行业产能过剩,集中度低,创新能力弱,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,凸显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比如我国纺织、轻工等行业在规模上名列世界前茅,出口数量大,但同发达国家相比,人均消费还处于低水平,广大农村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。
而企业面临的处境也使企业融入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增加。市场需求出现萎缩,外贸受到影响,一些企业停产或半停产。来自中小企业的委员反映,大家的危机感非常强,普遍都意识到不主动调整肯定会被淘汰。同时,许多企业也抓住这一时机,积极进行企业的市场布局。全国政协委员、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,金融危机给农业带来间接影响,但也带来发展机遇,国家出台了很多农业扶持政策,农村发展转型到了关键点,农牧业发展面临新机会。新希望集团正积极布局,把投资主要放在农业领域。
——产业调整标本兼治
近期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基本都包含了刺激消费、拉动内需的内容,对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必然产生积极作用。如上万公里的高速客运铁路建设,核电、常规电力、钢铁和炼油行业的建设项目将为装备制造业带来可观的商机;如减征购置税政策对大多数轿车企业构成利好,扩大了小排量汽车的销售。全国政协委员、海南省工商联原主席童石军认为,产业振兴规划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快就会显现,中国经济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率先复苏。
但振兴产业的意义,更重要的当是“谋长远”。委员们认为,国家把保增长、扩内需、调结构结合起来,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。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,制订和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,是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、增强后劲的重要举措。
贯穿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主线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。全国政协委员、宝钢原董事长谢企华认为,钢铁产业规划中提出淘汰高耗能、高污染的落后产能,不得再上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;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,推进企业联合重组等,目的之一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,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调整原先不够合理的产业结构,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
——加快产业调整需配套措施跟进
委员们认为,产业调整是综合配套工程,虽然有国家的政策引导和企业的自发需要,但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,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要将产业振兴规划落到实处,还需要出台更具体的细则及相关配套措施,并将这些措施真正落实到位。
从政府层面而言,振兴规划大原则已出,但细则仍在制定之中,各项支持政策的具体金额是多少;规划中提到的增值税转型如何进行;如何放宽市场准入,引导民间资本加大投资力度等都是要考虑的内容。全国政协委员、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指出,财税政策一直并将继续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,财政投资方向要有利于产业的控制总量、淘汰落后、联合重组、技术改造、优化布局。从企业层面而言,不同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发展重点。谢企华认为,大企业特别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更有话语权,要抓住时机进行联合重组,调整的主动性会表现得更强。中小企业资金力量相对薄弱,要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进行产品升级,推进战略转型。产业调整包括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,也包括企业间的调整。在企业之间,会有更多的并购和整合出现,由此淘汰生产力较低的企业,从而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。